栏目分类
PRODUCT CENTER

正规炒股十倍配资

你的位置:安全炒股配资开户_正规炒股十倍配资_炒股网上配资申请 > 正规炒股十倍配资 > 古代婚姻的奇葩习俗,迎娶寡嫂、定亲拔牙,牙齿这么不值钱吗?

古代婚姻的奇葩习俗,迎娶寡嫂、定亲拔牙,牙齿这么不值钱吗?

发布日期:2024-04-17 05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相比于现代社会,古代社会当中存在着很多我们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习俗,尤其是在婚姻当中。

如果我们穿越到古代的话就会发现,如今的彩礼已经算是非常小儿科的东西了,古代关于婚姻的那些破事如果放到现代,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炸裂。

【收继婚】

“收继婚”是古代的一种婚姻形态,也称“转房婚”,是指女子丧夫后,夫家中的其他男子再将其收为妻子。

从本质上讲,收继婚与父系氏族中男权至上的观念有直接关系,女性被视为宗族的一笔财产,不可以流失到外面,所以族中的其他男性可以收娶族中的寡妇为妻。

古代的收继婚有很多种形式,儿子娶自己的后母为妻,称为“烝”;子侄取自己的婶母为妻,称为“报”;弟娶寡嫂为妻,称为“收继”。

最后一种在收继婚中最为常见,当然以上的分类只是从辈分上来划分,实际上收继的关系可以倒过来,比如兄长也可以收继弟媳。

此外还有更离谱的,父亲可以收自己的儿媳,唐朝时杨贵妃在进宫前就是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。

当然严格地讲,这就是唐玄宗抢了自己的儿媳,不算收继婚,因为杨玉环进宫时,寿王李瑁还没有死。

收继婚与中国古代的礼制不合,所以在大多数朝代都是被禁止的,不过,收继婚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十分盛行。

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中就记载匈奴人:“父死,妻其后母;兄弟死,皆取其妻妻之。”在两晋南北朝之后,游牧民族将这种习俗带到中原,收继婚有死灰复燃的趋势。

在隋唐时,收继婚在统治者群体中多次出现,隋文帝有两位妃子十分美丽,分别被封为宣华夫人和容华夫人。

隋文帝晚年病重,太子杨广垂涎宣华夫人的美色,在服侍文帝时,曾想借机非礼宣华夫人,但遭到宣华夫人的反抗,未能得逞。

宣华夫人回来后,文帝见她神色有异,于是向她询问原因,宣华夫人哭着说“太子无礼”。

文帝大怒,想要将太子废除,但却被其先发制人,控制了皇宫,并将在文帝身边随侍的宫人迁居到别处。

当晚,隋文帝就驾崩了,由于隋文帝当时住的是仁寿宫,所以史书中将这件事称为“仁寿宫变”。

仁寿宫变后,宣华夫人等人十分恐惧,不久太子杨广就派人送来一个盒子,宣华夫人以为是赐给她的毒酒,不敢将盒子打开。

在使者的不断催促下,才终于将盒子开启,结果发现里面放着几个同心结。她身边的宫人都松了一口气,说道:“这下不用死了。”

但宣华夫人依旧闷闷不乐,不肯谢恩。在宫人们的催促下,才向使者答谢。当晚,杨广就临幸了宣华夫人,《隋书》中记载:“其夜,太子烝焉。”

唐朝时,唐太宗李世民发动“玄武门之变”,夺得帝位,杀死了自己的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,随后又纳了李元吉的妃子杨氏。

此举在当时遭到一部分大臣的强烈反对,但仍无济于事,后来杨氏为李世民生下曹王李明。

李世民对这个儿子十分宠爱,曾想将其立为太子,最终因为大臣的反对而作罢。

《新唐书》中记载:“太宗杀其弟齐王元吉,纳其妃杨氏,有宠,生曹王明。长孙皇后崩,帝欲立杨氏为后,纳魏徵谏,乃止。”

在蒙古族中,收继婚是十分常见的现象,在成吉思汗死后,他的妃子木奇哈敦就被三子窝阔台收继。

这个木奇哈敦估计长得非常漂亮,因为成吉思汗的二子察合台也想将其收继,只不过被窝阔台抢先了一步。

蒙古人的这种收继婚俗,给当时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当时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约翰记载:“在他们的父亲去世以后,可以同父亲的妻子结婚;弟弟也可以在哥哥去世以后同他的妻子结婚,或者,另一个较年轻的亲戚也可以娶她。”

【结婚和拔牙】

在古时,有很多令今天的人大跌眼镜的习俗,比如在上古时代,我们的祖先有拔牙的风俗。

令人更为惊讶的是,这种风俗流传甚广,在很多地区都存在,如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、屈家岭文化、良渚文化分布的区域。

从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,古人拔牙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岁到二十岁左右,也有少数在二十岁之后才拔牙的,从拔牙的时间上看,千年之前的古人似乎将拔牙作为成人礼。

在大汶口文化的三里河遗址中,曾出土十八具人类骨架,全部都有拔牙的痕迹,从出土的骨架上看,古人拔牙时习惯拔掉上颚中间及侧面的门牙,而且在拔牙的时候讲究左右对称,最常见的是拔除上颚门牙两侧的牙齿。

三国时吴沈莹在《临海水土异物志》中记载:“夷洲女已嫁,皆缺去前上齿。”当时的“夷洲”,就是今天的台湾地区,可见这种风俗在当地流传的时间很长。

清代时当地还有一种风俗,女子如果遇到中意的男子,就将其带回家中,面见父母,然后男女双方各拔下上腭门牙二齿交给对方,算是交换定情信物。

清黄叔璥在《台海使槎录·番俗六考》中就记载:“成婚,男女俱去上齿各二,彼此谨藏,以矢终身不易。”

牙齿既然对古人有如此重要的意义,那么平时自然要好好保护了,古人是有刷牙的习惯的,在《礼记》中就提到“鸡初鸣,咸盥漱”。

可见,古人在很早就注重口腔的卫生,不过,在最初的时候,可能只是漱漱口而已。

在唐代孙思邈所著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就记载:“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,以暖水含……口齿牢密。”

古人最常见的刷牙方法是用手指蘸着盐去擦牙齿,这个动作称为“揩齿”,所谓“揩”就是擦、抹的意思,在《红楼梦》中,贾宝玉就用这种方法清洁牙齿。

古人还有一种揩齿的方法,就是用杨柳木、桑木等放在水里浸泡,在使用的时候,用牙齿将树枝咬开,树枝中的纤维就会露出来,可以用来清洁牙齿。

古时有“晨嚼齿木”的说法,指的就是这种刷牙的方法。

在唐宋的时候,已经出现牙刷了,在当时称为“刷牙子”,刷牙子一般以木为柄,刷毛是用马尾制成,外形与今天的牙刷大致相同。

刷牙子在最初应为贵族使用,在唐代和辽代出土的贵族墓葬中,都发现过刷牙子,在南宋时,已经有出售牙刷的店铺了。

古人在刷牙时,除了使用盐之外,还有一些特制的牙粉、牙膏等,唐代医学家王焘在《外台秘要》中记载了“升麻揩齿方”:

“升麻半两,白芷、藁本、细辛、沉香各三分,寒水石六分,研,右六味捣筛为散,每朝杨柳枝咬头软,蘸取药揩齿,香而光洁。”